Wednesday, December 09, 2015

火葬, 致夏卡爾 - Cremation, A Tribute to Marc Chagall


人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

夏卡爾(Marc Zakharovich Chagall, 1887~1985)出生在俄國,死後長眠於南法這座美麗的山城:聖保羅(Saint-Paul-de-Vence)

他的繪畫作品有著極為豐富的色彩,這些絢爛的顏色忠實呈現了他內心澎湃的情感與思想,比起形容它們是抽象藝術,夏卡爾認為這是比外物形體更真實的心靈世界。因此畢卡索(Pablo Picasso)在野獸派大師馬諦斯(Henri Matisse)過世時感嘆道:『從今以後夏卡爾將是唯一懂得色彩的畫家了。』
(Chagall will be the only painter left who understands what color really is.)



我在聖保羅尋找夏卡爾安息之處時,整座墓園雖然面積不大,卻因住進太多的古人而顯得複雜。不過看到夏卡爾的墓碑才發現其實它相當好辨識,墓碑上頭有用鵝卵石排成的一個巨大橢圓形圖樣,滿滿表達了後世對他的推崇與熱愛。整排墓碑走來,夏卡爾的墓就好像帶著光環似的,他畫作中的情緒還在,來這裡悼念追思的人潮也未曾間斷。

其實死亡,並沒有那麼遙遠?



我想起了一個高中時代聽過的故事。曾經有一位學姊,或許是由於青春期情緒不穩定,或者課業壓力太大,一時想不開。她跟老師報告說,她有了輕生的念頭,那個念頭非常堅定,她已經下了無法改變的決心。

這時候我的老師告訴她:「這樣吧,妳跟我說妳打算什麼時候要走,我會帶著99朵妳最愛的玫瑰花送妳一程。」



沒有太多的慰留,沒有一哭二鬧三上吊,沒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十八相送。那個女孩最後沒有死。



前陣子,也是在類似現在這樣天氣驟冷變化的時節,我送走了一位素未謀面的親戚長輩。

說也奇怪,小的時候並不是沒有參加過三等親以外長輩的喪禮,我依稀還記得那些敲敲打打念經的儀式,以及一堆披麻帶孝的孝子團們。那些長輩生做什麼模樣,叫什麼名字,說真的還是孩子的我完全不知道,即使到了現在,只有對喪禮繁文縟節的記憶依稀殘存,而仙逝的人是誰、做過了什麼事蹟,早已模糊到不知不覺。

我一直想著這位長輩應該會步入同樣的後塵,只是我比當初更走進了大人的世界,不再是躲在一旁搞不清楚狀況的孩童。



那天很突然,其實現在我們都寧願選擇突然,也不希望失去身心自由以後苟延殘喘。原本那位長輩已是長期患有隱疾,家中必須仰賴鄰居阿姨來幫忙維持日常生活。等到那刻來臨,他只是靜靜地倒臥在地,阿姨趕緊通知附近家人將他送到醫院,並通知其他親屬前來探望。眾人都沒有料到這一見即是永別,最後一個趕到的是他在外地工作的獨生子,然而他連最後一面也來不及見到。



我被告知的時候已經是火葬安排好時間以後的事了。那家人很不傳統,所以不需要刻意翻農民曆挑選什麼良辰吉時、宜安葬入土來作業,直接找了一個時間最近且火葬場有空的週末,便通知大家來參與後事。



長輩們安排先在普通的殯儀館舉辦告別式。

當日早晨,天空晴朗甚至灑下陽光,殯儀館意外空曠,幾乎所有的靈堂都是空的,停車場也有好多位子可供隨意選擇。這跟以往我參與的喪禮截然不同,以前眾人總是摩肩接踵擠進殯儀館中,路上的工作人員忙進忙出,禮堂的位子甚至坐不下,較遠關係的親友還得在門口等候入內拜。原來只要避開「好日子」,人走的時候是可以這麼開闊與清爽的,辛苦競爭了一輩子,是不是可以在嚥下最後一口氣時不要再這麼爭下去?



告別式的過程簡單樸素,遺體從冷凍櫃中移出後,已在棺木裡入殮。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協助在他周圍塞滿蓬鬆的衛生紙幫忙固定好,之後蓋上禮布再稍微整理一下門面就交給牧師來主持。場面相當低調,只有最親近的幾位親戚到場,那些鏗鏗鏘鏘的樂隊跟孝子團全都省略,行禮也沒有禮儀師用誇張的手勢指揮帶領,一切僅剩下眾人清唱著充滿祝福與不捨的詩歌,還有幾位長輩喃喃道出往生者在世時的種種,包括他們小的時候家境清苦,大哥大姊怎麼提攜著弟妹;還有父親早逝以後,單親的媽媽如何困頓但堅強地撐起整個家。



越講到辛酸細節處,我看到他的大姊跟姪女已經潸然淚下,所有人的鼻子都紅紅的,聲音也逐漸哽咽起來。曾經與他越是親密的家人,在此時此刻也越發的脆弱,我靜靜在旁聽他們訴說著諸多的陳年往事,一面遞著衛生紙,卻不自覺的也偷偷用了幾張。我對死者應該是沒有感情的,但受到眾人哀傷的感染也跟著悲傷起來。送葬的儀式從來也不是為了死者而存在,乃是為了撫慰生者無法割捨的一塊,如果沒有透過一些禮俗抒發,留在世間的這群人恐怕將會因為沒有情緒的出口而無法從死亡陰霾中走出來。



以前婚喪喜慶也參與了不少,但東方人有諸多忌諱,一般是不會讓人有機會目睹死者的最後一面。但我們竟然就像電影中在教堂舉辦的儀式那般,每個人手持著一朵鮮花,繞著圓圈輪流把花放在死者的胸前,瞻仰他在世間最後一刻的遺容。

有人低聲問我會不會害怕?

安祥的遺容其實就和睡著一樣,即使第一次跟他四目相對已經是他翩然離世的時刻,在那個當下我的確沒有感到害怕,甚至覺得他好像有幾分親切,是個好人。



告別式結束以後,禮車載著遺體前往火葬場火化,骨灰將被他的兒子帶到國外去與已經移民的妻子合葬。



火葬場一樣十分安靜又空靈,走在等候大廳時,鞋子碰撞地板的聲音彷彿還會有回音似的。我們像把人家給包場了一樣,舒適愜意地坐在大廳等候,旁邊再也無其他家屬打擾。

火葬場的工作人員表示,昨天是好日子,所有焚化爐都忙得一刻不得閒。但今天我們是唯一的客人,因此全部的人員就只需要服務我們而已。



火化僅需要1個多小時,殘餘的骨灰移出後再放著冷卻完就可以開始撿骨。焚化爐本身竟然是使用電燒而非火燒,遺體送入的地方看起來像是個普通的電梯門,只是這座電梯可以直達天庭罷了。



經過燃燒以後,大部分的肉身與骨頭都已經化為灰燼,僅存少部分較大或較堅硬的骨頭有留下來。撿骨師一面整理骨灰,一面熟稔地向大家解說遺留下來較大塊的骨頭是屬於身上的哪個部位。有些骨頭上面還殘留著淡淡的顏色,包括黃色的,還有粉紅色的。撿骨師解釋說,火化後的骨灰如果有色澤,跟死者生前的作息有關,如果死者生前患有重病服用了很多藥物,通常骨頭都會跟著變色,然而像這樣粉紅色出現那麼多的骨骸,其實相當少見,如果是信奉佛教的親屬,他會告訴他們這是舍粒子,代表死者生前修行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未來即將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倘若是信仰上帝的親屬,他則會告訴他們死者將要上天堂了。



後續他小心翼翼把骨灰與殘骨收入預先準備好的玉色骨灰罈,並且在最後封罈以前將頭蓋骨輕輕放在最頂端,一切收納的順序就好像人端坐在罈子裡一般,由下而上的。死者的兒子脫下一直掛在身上的項鍊遞給撿骨師,讓鍊子一併放入骨灰罈中密封,這時候整個火葬的儀式才告一段落。



回想至此,帶著一點奇特的感傷。

夏卡爾過世30週年了,卻依然有這麼多的人愛戴著他。看看鵝卵石上諸多致敬的留言,外在形體雖然已經腐朽,他的思維、感情以及精神依舊繚繞守護著這片藝術山城。他沒有帶來什麼,更不能帶走什麼,可是卻留下了好多揮灑的色彩,種植在人們的心田裡。










法國系列旅遊隨筆


3. 富維耶聖母院與美食之都里昂 - Basilica of Notre-Dame de Fourvière & The Gastronomic Capital of the World, Lyon

4. 如何打包法國國內線飛機行李 - 寶貝與斷捨離的故事 - Carcassonne, France


5. 火葬, 致夏卡爾 - Cremation, A Tribute to Marc Chagall

6. 蜿蜒阿爾卑斯山區的拿破崙大道、希斯特洪與松果火車 - The Route Napoléon, Sisteron and Train des Pignes

7. 乘著松果火車前往昂特沃與尼斯海鮮大餐晚宴 - Southern France Trip, Nice & Entrevaux

8. 紙醉金迷摩納哥與蒙地卡羅 - Luxury and Dissipation in Monte Carlo, Monaco

9.  南法藝術山城聖保羅與皇家修道院古蹟旅館 - Saint-Paul-de-Vence & Le Couvent Royal Hotel, France
























Saturday, November 28, 2015

如何打包法國國內線班機行李 - 寶貝與斷捨離的故事 - Carcassonne, France


最近聽到一個朋友的消息,因為諸多巧合導致她近日心情不甚美麗。
所以我今天要講一個故事,希望她看到以後心情會開懷些。


這個故事發生在法國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名叫卡爾卡松(Carcassonne),我私底下比較愛稱呼它為卡卡頌,因為在桌遊的世界裡我們都是這樣叫的,忽然變成卡爾卡松反而聽不太懂這是在講哪裡。

卡卡頌古城區的外觀是非常夢幻的中世紀城堡建築,它具有獨特的內外城牆設計,至今已達約2500年的歷史,也因此在它的城牆上可以看到各個年代陸續修築的痕跡。在今日卡卡頌已經轉變成法國知名的觀光景點,我也不免俗的以觀光客的身份來到這裡住宿與參觀。



卡卡頌古城區維護的相當嚴謹而完整,地面仍鋪著鵝卵石,道路狹窄且崎嶇不平,也不允許再擴充。所有遊覽車到了城門口便無法再往前駛,只能把遊客們放下來徒步進入,而那段往旅館的小徑上蔓延著許多趁你逛要你命的紀念品小店,有賣手工皮件、傳統服飾以及一些古戰爭使用的模型兵器和盔甲裝備等,應有盡有。



通常導遊也不太干涉我們會在這些店裡頭買什麼,因此同團的幾位姊姊才剛下車沒多久,趁著其他人在飯店整理行李與休息的時間,就很手滑的買了好幾咖真皮的包包回來炫耀。

我好奇地詢問姊姊們這些包包要多少錢啊?姊姊很高興拎起一個剛入手的戰利品在我眼前搖晃著說:「2000。」

我狐疑地問:「歐元嗎?」

姊姊答:「不是啦!當然是臺幣,是不是有夠便宜。而且你看,這還是純手工的真皮耶,做工跟設計都不錯,你們買一個Longchamp包,在這裡都能買10個真皮包了,每種顏色都給他買一個,一天換一個包包背多好!」

接著就把包包遞了過來,要我摸摸那皮革的觸感。

另一旁的妹妹聽到有人在分享買包的事情也忍不住湊了過來,包包還真是女人們共通的話題。



我仔細瞧了那咖皮包,設計的確中規中矩的,隔層什麼的也都挺實用,重點是皮革收邊和拼接處完全看不出有粗糙的地方,整體評估下來真的是物超所值,臺灣去哪裡找2000塊又有質感的真皮包?光塑膠包包好一點的都要賣3~4000了!

我摸完就把包讓給湊上來的妹妹摸,她摸完只低聲地問了一句要怎麼分辨是真皮還是假皮啊?

後來我再看到她的時候,肩上臺灣帶來的那個包已經不見蹤影,換上另一個顏色罕見的卡卡頌真皮包。



其實我也不是不想買點東西,只是最近實在花太多錢了,加上又得給親朋好友帶許多伴手禮回去,所以雖然有那麼點心動卻還是隱忍不發,就這樣難得地跟這些紀念品店和平共處了一整天,保住了我的荷包。



次日傍晚我們預定搭乘法國國內線飛機前往巴黎,雖然此次臺灣往返法國搭乘的土耳其航空可以允許攜帶不限件數高達30公斤的行李,但是法國國內線航班可沒有那麼佛心,它跟義大利的規定一樣,限重20公斤,而且隨身行李僅限一件,連女生習慣拎的小包也都算一件,意思就是會強迫你把小包塞進登機箱或大袋子中,才允許你上飛機。

這個規定唯一的寬限處在於,你只需要在通過登機口檢查登機證的那一瞬間把所有隨身行李融合成一包即可,前面check in跟候機時間,還有上了飛機以後基本上是隨便你拆分。

為了規避這條其實還滿無意義的限制,通常我都會在大行李箱中預先擺上一個可以折疊的輕量型塑膠大行李袋,等到要坐國內線班機時就把它拿出來,盡可能硬塞將所有東西裝進去,無論它多麼重與多麼龐大,形狀多麼詭異,只要僅有一件就不太會被航空公司的人為難。



搭國內線航班在歐洲旅遊幾乎是很難避免的事情,要嘛可以安排一個月左右的行程,慢慢從南法玩到北法;不然就得搭比較慢的高速火車甚至更慢一點自己開車等,才能從卡卡頌轉到巴黎。對於一個上班族來說,時間便是金錢,老闆同意給我們請個一週左右的假已經是莫大的恩賜,如果可以多花一點錢換來節省半天以上交通時間,其實也不是真的太過奢侈。這種事情總得有個取捨吧。



法國國內線航班的飛安標準其實是比照國際線在檢查,什麼湯湯水水那類的液體,隨身行李攜帶上限就是100毫升,講究一點還要裝在專用的安檢透明塑膠袋中,一般而言不要帶到太誇張是不容易被攔下來刁難的。

另外就是危險物品也要注意,全長超過25公分的棍棒類產品全面禁止隨身攜帶,這包括了近期很熱門的自拍棒跟女生常常隨身會帶的折疊傘。請注意喔,安檢的標準不是這些東西收折起來時大於25公分,而是完全伸長展開時大於25公分就不行了。僥倖偷帶就看安檢人員要不要把你攔下來,若不幸因此拒絕你登機,那就只剩下兩種選擇:

第一,當場丟掉。

第二,退回去航空公司櫃臺把你已經check in的托運行李找回來,違禁品塞到托運行李中再重新排隊做安檢後登機。



好死不死,我們這團就遇到這種鬼事。導遊從入卡卡頌古城就開始耳提面命宣導大家東西不要買太多超重,還有整理行李記得把危險或違規物品都放入托運行李中(電池與行動電源那類剛好相反,不能托運只能隨身攜帶)。大家普遍都有盡量遵守這些相關規定,但是前面有提到,卡卡頌沿路都是販賣紀念品的誘人小店,我們第二天早上收拾好行李離開飯店後還有一小段時間可以自由活動參觀古城區,結果就這麼一點點的空檔,悲劇便發生了。



正當我們一行人浩浩蕩蕩排著隊伍通過機場安檢時,後面有一對母子在過掃描器時忽然聽到嗶嗶聲,只見導遊倉皇地跑了過去,聽法國人嘰嘰咕咕念了一大堆,還跟旁邊另一個年紀更大的法國人溝通了好多次,不曉得是出了什麼問題。

那位媽媽年約40歲,但是因為保養得宜外表看上去白白淨淨,約莫只有35歲的模樣。她身邊跟了一個差不多念小學左右的兒子,而安檢人員正對他們指指點點中。



我很好奇站在安檢區後面觀望著,這時候其他人陸續通關了,位子空出來才看到那小男孩手上握了一把有點像關公大刀形狀的中古世紀兵器玩具,顯然是白天在卡卡頌裡凹媽媽買給他的新寵。

安檢員不停搖著頭,講了帶有法文腔的英文,告訴那位媽媽刀子是不能帶上飛機的,雖然那把刀長度也不到10公分,怎麼看都知道是玩具,刀鋒也不是挺銳利,無奈導遊如何跟安檢員苦苦哀求,他就是不肯放行。



此時我看到媽媽蹲下來對著手中握緊關刀的兒子,用極為溫柔的眼神與銀鈴般的嗓音說:「寶貝啊~你要選擇現在丟掉就可以上飛機,還是要走回去重新寄行李呢?」

導遊的神情中充滿了焦慮,離登機時間只剩下半小時不到,若是退回去找托運行李再重新進來排隊等安檢,有可能整團的人最後都會被拖累無法登機。但是那小兒子淚汪汪的大眼噙滿淚水,眼看要奪走他的玩具恐怕會大鬧一場,夾在帶團的使命跟天使導遊的形象中間,整個人幾近崩潰。

我猜她內心已經在怒吼著:『丟掉就是了,哭什麼哭啊!』卻又勉為其難在旁邊陪笑。



雙方僵持了好一段時間,或許僅僅過了30秒,但那氣氛實在太凝結太沈重了,我們看得幾乎都快忘記呼吸。

媽媽又用聽起來令人酥麻的甜膩嗓音再問了一次:「寶貝啊~你要選擇現在丟掉就可以上飛機,還是要走回去重新寄行李呢?」

小兒子的眼神變得更加委屈,導遊的嘴角因不斷勉強微笑到抽動起來。而小兒子手裡的關刀依然被他緊緊握著,絲毫沒有退讓的情勢。

結果媽媽竟然又重複了一次母性無比包容的問題:「寶貝啊~你要選擇現在丟掉就可以上飛機,還是要走回去重新寄行李呢?」

她的表情一點也不猙獰,彷彿世間再也沒有可以令她動怒的情境了。



說時遲,那時快,我後面也在觀望的採購團阿姨終於受不了這場三問三別的戲繼續演下去。她衝到了海關旁邊,也不管一旁法國人驚異的眼神,一把抓起小男孩那隻握著關刀的手,大聲喝叱著:「我跟你講啦,阿姨家在士林開玩具店的,這種東西我們店裡頭要多少有多少。你現在把這支丟掉,阿姨回去送你三支,隨便你挑。要不要!」

只見那男孩僅僅猶豫了一眨眼的時間,接著眼淚全部收了回去,嘴角露出微笑的曙光,向阿姨點點頭,手中的關刀也跟著鬆開了。

直到這邊全部的團員才呼出了一口氣,終於可以順利去巴黎血拼啦~



這麼扯的事情遇到一次也就算了,我畢生沒想過可以在同一趟旅行再遇到第二次。

正當我們興高采烈來到巴黎住了三天兩夜,逛遍各大百貨公司瘋狂掃貨,努力把行李撐到30公斤滿,回程要上飛機時,竟然又有人出包了!



這次的主角換成一對年輕的新婚夫妻,他們來法國蜜月旅行,也許是太甜蜜了,沿路上跟其他團友幾乎都沒什麼互動,全然沈浸在夢幻的兩人世界中。因此其實我對他們印象不深,也不曉得這段時間他們都去做了哪些事情,買了哪些東西,反正他們也沒興趣跟大家分享戰利品,所以就隨便他們去了。



然而在行李托運過磅時,航空公司櫃臺的法國人又露出令人戰慄的臭跩神情,強硬的語氣把他們兩位的行李都退件了,僅給他們兩種殘酷的選擇:

第一:繳納貴死人不償命的超重罰金

第二:想辦法把行李縮減到每人30公斤,兩人共60公斤以內



我說這也太神奇了,我跟南瓜(這次旅行後被多取了一個綽號叫拍咖,因為是個身兼團員攝影師的壞蛋?)的行李已經幾乎塞爆,身上的錢也花得乾乾淨淨還得拿信用卡出來墊檔,這樣加起來兩個人也不過將近50公斤而已,究竟是放了什麼鬼東西在行李箱裡才會超重到60公斤以上呢?

於是check in手續辦完後,看看還有快2個小時的時間才要登機,我先繞去辦理退稅事宜後,就折回來航空公司櫃臺這邊看熱鬧了。



不過這次我有點後悔,導遊把他們請到角落開箱整理行李時,我才稍微靠近就聞到一股很詭異的酸味。起初我以為可能是附近垃圾桶或廁所飄出來的,還到處巡視了一下,結果發現竟然是從那對夫妻裡面男生的行李箱中飄出來的。

那種氣味很難形容,大概想像一下類似夏天晚上擠公車回家的時候,旁邊有幾個在學校打過籃球又沒換衣服的年輕男孩,汗水淋漓的運動服經過一整天日曬與高溫發酵後,差不多就是這股味道。不過那咖行李箱的氣味更上層樓,法國的天氣寒冷,但悶在行李箱中沒洗過的臭汗內衣褲還有襪子,十多天下來真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還好已經吃完中飯一兩個小時了,否則只怕當場要跑去旁邊吐。



不得不佩服我們的導遊擁有超強忍耐力跟高EQ,她離那個男生只有兩步的距離,依照事後她跟我們偷偷形容,不只行李箱很臭,連那男的也很臭,甚至連呼出來的氣好像都是臭的,當下沒暈倒已是萬幸。

她耐著性子跟小倆口溝通,請他們盡可能把不需要的物品丟掉,衣服能穿的穿在身上,可以塞隨身行李的拿出來塞一塞。

行李沒打開以前不知道,行李打開以後赫然發現,男生的行李中帶了三件羽毛衣跟四雙雪靴,因為外套本來塞得很紮實,好不容易才能把行李箱拉上,這時候忽然一打開,裡頭什麼亂七八糟的玩意兒全部蜂擁而出散落一地,包括那種某些地方有點泛黃的異味白色內衣褲也紛紛毫不遮掩地噴了出來,說真的開始擔心一旁的外國人會怎麼看待這群黃種人在幹嘛,尷尬極了。



男生很認份地開始一件一件把羽毛衣穿到身上。雖然外面氣溫很低,但機場裡頭是有開暖氣的,加上男生的身材充滿了保暖用的脂肪,三件這麼套上去以後,他開始揮汗如雨,而酸腐難耐的氣味也跟著從他的汗腺中爆發出來。

「那鞋子呢?」導遊問。四雙鞋子總不能都穿起來吧,而且才出來11天的行程,為什麼要帶四雙鞋子啊?

那男的把鞋子從行李箱中拿出來,其中一雙塞進了隨身行李,另外三雙就暫時放在地上,不知如何是好。

鞋子一拿出來,底下買的戰利品終於能夠露臉。我用力地揉揉眼睛重新睜大再看,確定沒有看錯,竟然是一排又一排全新的電池!!?



導遊尷尬地問他為什麼要買電池,他從容回答:「因為網路上查說歐洲的電池做得比較好,來這裡旅遊一定要買一些回去,自用送禮兩相宜。」接著又繼續檢查他的行李。

是說他的網路是不是跟我們的不一樣啊,怎麼沒有網友推薦我要去歐洲買電池過?

再往下翻,他拎起了一罐寫著大大中文字全新未開封的綠色罐子:『一匙靈』放在地上。怪了,法國有產一匙靈嗎?

導遊這時候終於掩飾不住她既好笑又好氣的感受,皺著眉頭輕聲再問:「這個是從臺灣帶來的嗎?」

男生答:「對啊,出國那麼久的時間需要洗衣服。」

『但,寶貝啊,你的衣服這麼臭,一匙靈看起來也沒開過,你確定有洗嗎?』這是我們大家不約而同內心的OS,但所有人都難以啟齒,只是繼續裝不熟看熱鬧下去。



導遊用力擠出一抹僵硬的微笑說:「這是液體比較重,要不要考慮留在法國,不要帶回臺灣了?」反正重新買一罐也沒多少錢吧。

男生忽然把視線從行李箱移開,惡狠狠盯著她說:「這我媽要用的。」

這我媽要用的~這我媽要用的~這我媽要用的~

那晴天霹靂的堅定與傲慢語氣實在令人難以招架,偏偏這對小夫妻跟所有團員都無交集,行李又臭的不得了,想要借放哪怕一點點小東西到其他人行李中都是沒人願意的,眼看問題打了死結。



折騰老半天,夫妻兩人再度把行李壓緊關上,扛到托運櫃臺去秤重,此時東塞西減已經把重量壓到了接近60公斤,算一算罰款金額剩下4千多臺幣了,但是那兩人極為摳門,說什麼也不願意繳納超重罰款。

最後男生不幸相中了導遊新買的一咖Rimowa行李箱還沒送托運,竟然臉不紅氣不喘厚著臉皮說:「妳行李還有空間吧,我鞋子放你那就解決了。」

有那麼一瞬間,我看到導遊的臉上浮出扭曲的青筋,她鐵定是用了相當大的意志力才沒有當下破口大罵跟對方翻臉。她低聲吐出一句:「但是這個是朋友託我幫他買的全新行李箱,如果有使用過再給人家好像有點過意不去......」

話才講到一半,那男的已經自己動手打開了Rimowa,把幾雙臭不拉嘰的鞋子哐噹扔了進去。

我依稀聽到Rimowa怨恨哀嚎的淒涼叫聲迴盪在機場出境大廳,然而木已成舟,此刻再說什麼也都來不及了。





事發過後,我們順利登機返臺。

導遊在line群組中(沒加那對夫妻)對我們哭訴道,她的朋友一直充滿疑惑地問她為什麼新買的行李箱味道怪怪的,而她還得強忍良心譴責裝傻回覆說,沒有挖,新的行李箱不都是這樣嗎,用幾次就會好了吧。

所以真的請大家不要再造孽了,到歐洲旅遊請好好打包跟計算行李重量,不要讓導遊哭泣啊!








ps. 本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如有雷同純屬事實,請自動對號入座











法國系列旅遊隨筆


3. 富維耶聖母院與美食之都里昂 - Basilica of Notre-Dame de Fourvière & The Gastronomic Capital of the World, Lyon

4. 如何打包法國國內線飛機行李 - 寶貝與斷捨離的故事 - Carcassonne, France

5. 火葬, 致夏卡爾 - Cremation, A Tribute to Marc Chagall

6. 蜿蜒阿爾卑斯山區的拿破崙大道、希斯特洪與松果火車 - The Route Napoléon, Sisteron and Train des Pignes

7. 乘著松果火車前往昂特沃與尼斯海鮮大餐晚宴 - Southern France Trip, Nice & Entrevaux


8. 紙醉金迷摩納哥與蒙地卡羅 - Luxury and Dissipation in Monte Carlo, Monaco

9.  南法藝術山城聖保羅與皇家修道院古蹟旅館 - Saint-Paul-de-Vence & Le Couvent Royal Hotel, France
























Wednesday, November 11, 2015

富維耶聖母院與美食之都里昂 - Basilica of Notre-Dame de Fourvière & The Gastronomic Capital of the World, Lyon


里昂最美的城市天際線莫過於從富維耶山(Fourvière)巔往索恩河(La Saône)與隆河(Le Rhône)方向眺望,古色古香的舊里昂市區盡收眼底,龐大的世界遺產曬在藍天白雲底下,好像訴說著另一個世界的故事。


這日中午,我們酒足飯飽滿意地從米其林一星餐廳Les Trois Dômes走出來,此時已經傍晚3點多,驗證了比較講究的法國餐總是得吃很久這個印象。


雖然吃飽散散步活動一下有益身體健康,但是望著遠處山頭上的富維耶聖母院(Basilica of Notre-Dame de Fourvière),我真的好慶幸里昂政府有興建這條短程的小纜車,否則撐著沉甸甸的肚皮去爬山,可能難保會在路邊不支倒地。


富維耶山腳下還有另一個里昂主教堂(Lyon Cathedral, Cathédrale Saint-Jean-Baptiste de Lyon)與富維耶聖母院遙遙相望。里昂主教堂以傳統的歌德式(Gothic style)尖頂造型為設計主體,和富維耶聖母院有很大的區隔。


此時正值里昂秋高氣爽的季節,樹葉紛紛轉黃甚至發紅,落葉積滿了人行道的側邊,濃濃的秋意羨煞了我們這些臺灣來的觀光客。臺灣近幾年的天氣特別詭異,原本還有分明的四季,現在僅剩下極濕熱的夏天與極冷的寒冬,春天與秋天十分短暫,有時候甚至變化快速到令人無法察覺。

繽紛的落葉為里昂點綴出幾分詩意,路上的行人似乎也因而從容優雅起來,滿不像是一般大城市給人交通繁忙,民眾步調緊湊快速通過的感覺,但里昂可是法國第三大,僅次於巴黎(Paris)跟馬賽(Marseille),的城市呢!


我們從里昂主教堂站開始搭乘纜車上山,車程其實沒有幾分鐘,大致上欣賞一下富維耶山的風光就可以準備下車了。


"Vieux"在法文裡頭是「老」的意思,Vieux Lyon就是里昂舊城區。

法國從頭到尾都很令人困擾的地方就在於,無論你拜訪多麼知名的觀光景點,幾乎絕大多數的告示牌跟路標都只會寫法文。他們基本上很懶得在下面多加一行英文翻譯小字,所以如果不是長得很像英文的法文,比如法文cathedrale = 英文cathedral,來到這裡幾乎處於文盲的狀態,算是對觀光客相當不友善的國家。

套句領隊的名言:「法國人就是臭跩!」

你想來便來,不來拉倒,來了就是要看法文、講法文;你跟我說英文我還是要用法文回你,沒人在管國際通用語言是啥。


富維耶聖母院的外型設計採用羅馬式(Romanesque)混合拜占庭式(Byzantine)的建築風格,因此它看起來有點中東回教清真寺圓頂的影子,但同時又具備羅馬典型氣勢恢弘的列柱裝飾在正門上方,這樣的混搭風是同期間教堂建築中十分罕見的。


早在西元1192年,富維耶山頂上就有蓋一座紀念聖母瑪麗亞(The Virgin Mary)的教堂,後續因為戰爭而被摧毀,並且在西元1586年重建。里昂人與富維耶山和聖母之間難分難捨的堅定信仰在當時即已存在。



人們透過禱告,相信聖母一定會庇佑里昂,而事實上也真的見證了許多奇蹟發生。

在西元1638年發生感染兒童的壞血病疫情,群眾透過到富維耶山遊行祈福,意外緩解了病情延續;在西元1643年歐洲爆發嚴重的黑死病(鼠疫),里昂政府發願若此次里昂可以倖免於難,則以後將每年奉獻皇冠與蠟燭至富維耶山上予聖母,結果里昂真的躲過了這次的災害。


到了西元1870年普法戰爭,原本普魯士已經攻打到巴黎準備南下里昂,卻在里昂人向聖母祈求並許諾興建教堂祀奉聖母後,奇蹟似的退兵了。就在這個背景下,現存的富維耶聖母院便由私人資金贊助下開始修建,自西元1872年動工,至1884年完成。


當初民眾祈求遠離瘟疫的『點燭』傳統,至今也演變成了里昂著名的『光之節』(Fête des Lumières, Feast of Lights, Festival of  Lights)。在每年12月8日前後的連續4天(今年是12/5~12/8舉行,現在開始規劃還來得及參加!),城市裡所有信徒都會在他們的窗前與陽臺點上用玻璃罩盛裝的蠟燭,讓溫暖的燭光充滿里昂城中的每個角落,並藉著這份小而彌堅的火焰延續里昂對聖母的感激與崇敬。


光之節的活動數年下來逐漸擴大,並且轉化成了國際形的裝飾燈光藝術展,由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將不同的燈飾作品裝設在里昂市區中,搭配城市原有的地形與建築結構展現各自優越的美感,並且隨著科技進步,LED燈與雷射投影等技術逐漸加入,更多元化了整個創作表達的豐富度。這個活動每年吸引上百萬的遊客一同來參觀感受與平日不一樣的璀璨里昂,也為一些年輕的新秀設計師找到了作品曝光與收入的來源。


光之節的主辦單位後續還延伸了這個活動,從原本單純的宗教緬懷意義跟觀光價值,多添加了慈善募款的功能。藉由認購心之蠟燭的活動籌資,再把這些募款資金捐贈給各種慈善機構幫助需要的人。



這個舉動讓聖母慈悲憐憫的燭火不再僅僅屬於里昂,而可以更普及地照顧到其他苦難的人們,也使得『點燭』強化了它信仰的初衷,不會因為加入觀光色彩而被沖淡。


結束聖母院的參觀行程,我們順著下山的路來到一處平臺,這裡是欣賞里昂舊城區最棒的觀景臺。

里昂的天際線美景一覽無遺,磚紅色的屋頂錯落於兩條河岸間,如果陽光可以再更強烈一點的話就太完美了。

至於在右側有兩棟奇怪凸起的建築物,比較靠右邊的鉛筆大廈(Le Crayon, 長得就像枝鉛筆)也就算了,至少它的顏色還不至於太突兀,鉛筆與復古的衝突也勉強在能接受的範圍。但是靠左邊那個斜角大廈就真的太現代太唐突了,里昂人可能遲早會想把它剷除!


從富維耶山下山時會通過一條玫瑰小徑(Chemin du Rosaire),在對的季節時,這條小徑理論上會開滿玫瑰花,不過我們拜訪的時機點可能不太對,因此只能看到沒有花的玫瑰葉子叢,不會有玫瑰花。


小徑結束後緊接著一條瘦長的樓梯小巷,這條巷子走起來非常有味道,能給人一種身在古城中的強烈感受。


不過眼睛雖然覺得感動,雙腳卻一直在抗議。這段下樓梯的路又直又長,走到末段時雙腳已經有點震到麻木了,大腿也不由自主地抖動中,膝蓋不好的人恐怕得要考慮改搭纜車下山吧。


置身在里昂舊城區的街道裡,左右皆是16到17世紀的古建築,路面主由石板鋪成,路中央有一條凹陷的溝槽供排水使用,和現代普遍中間高兩旁低的路面排水設計正好相反。路幅算狹窄,兩輛車要會車時可能得用點技術,但是已經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里昂,無論如何沒有機會再拓寬這些古老街道了。


舊城區有兩條知名的古道,一條便是剛剛看到的牛街(Rue du Bœuf),另一條則是與它鄰近且平行的聖若望街(Rue Saint-Jean)。在這裡能找到一些餐廳、旅館跟小商店,有時間可以逛逛。


我們在這邊意外發現有間神奇的餐廳,它擺在外面的餐桌上面竟然印著漫畫內容當圖案。仔細一看,這漫畫還是繁體中文版的海賊王,不是法文喔,天啊!這餐廳老闆也太有趣了。(一定是個阿宅無誤~)


明明中午已經吃得超級飽,看到路邊有法國麵包店還是忍不住進去湊熱鬧。這間店內擠滿了排隊的本地人,法國的法國麵包不買來試試看好像對不起自己,所以我們也在空檔衝去買了一個可頌跟可麗露(Le Canelé)來嚐鮮,看看法國當地土生土長的糕點和臺灣師傅做的到底差在哪。


里昂路邊經常可見這種自動租腳踏車的設備,就跟臺灣的UBike一樣意思。這個系統在里昂叫做Vélo'v(愛的自行車),它取了法文的vélo(腳踏車)跟英文的love(愛)結合起來命名。

一般里昂人都會有自己的帳號跟密碼可以直接租車來使用,觀光客的話可以上網買短天期的租車卡(點此官網購買),利用卡片租車然後再按照租用的時間長短計價,這樣就可以來一趟里昂的自行車觀光之旅了。


還記得先前介紹過的地標:小王子與其作者聖艾修伯里的紀念碑嗎?它看起來其實相當儉樸而且隱藏在白萊果廣場旁的行道樹之間,這樣低調的呈現方式還滿符合里昂這座城市的風格。


日落後,晚餐的安排很貼心,直接在我們下塌的旅館享用。飛越了半個地球,時差加上旅途奔波折騰,其實也沒有多餘的力氣再跑到其他地方找東西吃。這天實在很長很長,上次洗澡可能已經是48小時以前的事情了,就好像進入永晝的感覺,令人很期待回旅館好好睡一場覺。


旅館供應的餐食一點也不馬虎,餐前一樣提供了小法國麵包,不過下午吃完的中餐好像還沒完全消化,因此麵包雖然看起來相當可口我還是直接跳過了。


主食送來時竟然是義大利餃(ravioli),我帶著有點睥睨的心情望著它,心想,你再好吃,難不成能比我在義大利吃到的義大利餃更美味更道地嗎?

結果咬一口以後我馬上生出了滿滿的歉意,里昂可是法國美食評論家科儂斯基(Curnonsky)親口讚譽的「世界美食之都」(the gastronomic capital of the world),這個外表看上去泛著綠色的餃子,內餡卻有濃濃的起司味,不太是我們想像中的蔬菜義大利餃。外皮煮透了但是仍帶有嚼勁,醬汁本身也充滿了奶油味,要不是肚子還很飽,真想把它們通通吃光光。


果然服務生看到我們幾乎都沒什麼動碗裡的菜餚,親切地問大家是不是不好吃、不合胃口啊?我趕緊跟他搖搖頭說,非常好吃,只是我們中午真的吃太多了!

主菜是超級大一塊的燉雞胸肉,送上來時真的有些傻眼。所以不要再說法國料理都只有一點點吃不飽了,我逐漸開始懷疑是不是法國菜過渡到臺灣餐廳以後,被物以稀為貴的商業想法給改造成那樣。


雞胸肉內部還滿多汁的,即使比不上烹調雞腿肉可以做到的彈性與水分保持,但至少不會柴已經很厲害了。一旁還有片狀的焗烤馬鈴薯,表層起司的香氣無法掩蓋住馬鈴薯天然的香甜,跟我們白天在里昂市集上看到的漂亮馬鈴薯一樣,外表賞心悅目,吃起來也飽滿濃郁。


在甜點登場以前,我們三分之二的團友已經先陣亡回房間休息了,因此領隊有特別跑去跟餐廳說明要減少甜點供應的量,畢竟大家太累又太飽,服務生很難得可以看到晚餐還沒用完客人已經跑光了的模樣。

但衝著法國蘋果派的面子上,再累也要留下來吃一口看看,我才甘願回去。
出來旅遊特別消耗體力,我很慶幸自己還年輕,可以硬撐著到處跑,在真正累倒以前滿足自己探索世界的慾望。但10年或20年以後,我會不會變成那些消失在餐桌面前的人,真的已經很難去預想。


熱騰騰的蘋果派上桌啦!

它真的是熱的,彷彿剛出爐似的,底層的派皮酥脆且口感層層分明,內餡濕潤而溫熱,蘋果被糖漿熬到十分入味融化在內餡中,原本只想用最後一口氣挑一塊蘋果起來嚐嚐就好,後來也顧不得肚子上的兩三層游泳圈,熊熊給他吃了半個!

行前還有人警告來法國東西不好吃,口味怪怪的會變瘦,要自己帶泡麵跟餅乾什麼的,誰曉得在里昂的第一個晚上,我就有種回臺灣後褲子可能會穿不下的陰影。看來里昂不只是美食之都,也是腰圍控制萬惡淵藪啊!

















法國系列旅遊隨筆


3. 富維耶聖母院與美食之都里昂 - Basilica of Notre-Dame de Fourvière & The Gastronomic Capital of the World, Lyon

4. 如何打包法國國內線飛機行李 - 寶貝與斷捨離的故事 - Carcassonne, France

5. 火葬, 致夏卡爾 - Cremation, A Tribute to Marc Chagall

6. 蜿蜒阿爾卑斯山區的拿破崙大道、希斯特洪與松果火車 - The Route Napoléon, Sisteron and Train des Pignes

7. 乘著松果火車前往昂特沃與尼斯海鮮大餐晚宴 - Southern France Trip, Nice & Entrevaux

8. 紙醉金迷摩納哥與蒙地卡羅 - Luxury and Dissipation in Monte Carlo, Monaco

9.  南法藝術山城聖保羅與皇家修道院古蹟旅館 - Saint-Paul-de-Vence & Le Couvent Royal Hotel, 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