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27, 2015

最小的國家裝著最大的教堂, 梵諦岡 - The largest church in the smallest country, Vatican City


梵諦岡(Vatican City, Vatican City State)看起來很像義大利裡頭的一個特區,但本質上卻是完全獨立的國家。在西元1929年拉特蘭條約(Lateran treaties)簽訂後,義大利正式承認梵諦岡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也因此榮登全世界領土最小,放眼望去能看見的地方就已經是盡頭;人口最少,居民一直維持著幾百不超過一千的數量;但影響力有可能最大的國家(因為全世界各地皆有廣大的信徒們)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梵諦岡被羅馬城所包圍,它實際的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比臺灣隨便一個鄉鎮市區都還要小。

領土裡面的組成非常單純,除了放置最重要的聖彼得大教堂,教堂前方的聖彼得廣場(St. Peter's Square),教堂左手邊連接著梵諦岡博物館(Vatican Museums, Musei Vaticani),其餘部分就是聖彼得大教堂後方的一些行政機構、花園與其他工作人員居住場所。



從羅馬出入梵諦岡並不需要有額外的簽證,進入聖彼得大教堂也是免費的。不過此次我們是從梵諦岡博物館開始參觀起,博物館有收門票16歐元,是梵諦岡這個國家重要財政來源之一。

其他收入還包含了販賣紀念品、郵票、出版物以及觀光。這跟我想像中還滿不一樣的,原本以為梵諦岡應該是靠著各地的天主教信徒奉獻資金做為收入呢!



當天真的很巧,遇到教宗下午有要舉辦大型活動,因此整個梵諦岡博物館與教堂在中午過後就會開始管制進出,準備下午活動進行時完全封閉。我們也被迫要在很短的時間完成梵諦岡的所有行程,有點點可惜。



梵諦岡在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整個國家都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地方。除了聖彼得大教堂本身偉大的建築,以及梵諦岡博物館中收藏的珍貴名家藝術作品,其實它在國際上的中立角色與宗教上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導地位才是其中的重點。



梵諦岡博物館入口處有一大片廣場,廣場四周豎立了一些小型解說牌,中央則有一座詮釋地球的現代裝置藝術品,更遠處則設立了一個松果狀的小地標。



這顆金銅色地球有兩層,本身會在原地緩緩旋轉。對於這個破洞裂開的地球形象大家各自有解讀,有的人說外圈的大地球象徵著真的地球,內圈的小地球則是梵諦岡,大地球以小地球為中心,而破裂的外觀就像人的心靈一樣有陰暗面也有創傷,這個部分是否能透過宗教的力量去修補便不得而知了。也有人說這個破損的外觀象徵地球環境被污染跟破壞,具有警世的意義?



博物館中永遠少不了油畫跟雕塑作品,但是梵諦岡這裡還多了一種別人沒有的掛毯畫。



掛毯畫顧名思義是利用編織地毯的方式將圖案呈現在毯子上,但是藝術家的手實在太巧,一針一線縫製起來,遠遠看過去竟然很難察覺這些繪畫是利用針線所構成。



掛毯畫從構圖到色澤全部都仿效油畫繪畫方式,每幅畫的大小足以填滿一整面牆,跟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刺繡畫無論在精細度與製作難度都很有得拼。



再抬頭看看整排走廊天花板上的壁畫,包括旁邊精細雕琢的畫框,每一件作品都是可以單獨展示的主角,但在這邊竟然如此揮霍的陳列在四面八方。



走廊兩旁有當時繪製的古地圖,雖然與現今大家認識的地理還有段落差,可是在遠古已經為很大的突破了。



看到這種連著天花板鑲金邊的壁畫攻勢,很快就讓我想起了道奇宮的內裝。


The Baptism of Constantine by Gianfrancesco Penni

梵諦岡博物館中收藏的作品不外乎與宗教信仰相關,其中最有名的還是屬於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的系列作品。



拉斐爾在博物館中有專屬的展示區塊,拉斐爾的房間(Raphael Rooms),裡頭除了有拉斐爾本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應該是他的弟子或其他人的繪畫共同展出。


 The School of Athens by Raphael (圖片來源: wiki)

雅典學院是拉斐爾在這裡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畫面正中央描述著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正在討論哲學,左右兩旁各有一群人拿著書或天體儀在鑽研不同的學問,整個作品充滿濃厚的文藝氣息,而拉斐爾自己則躲在最右邊的牆面,像個背後靈似的探頭直視著觀眾。

這個部分可以參考我在介紹烏菲茲美術館所敘述的,畫家經常將自己隱藏在作品中,當旁人正一頭熱地扮演著各自該有的角色,只有畫家本身桀傲不遜。另外也可以比對拉斐爾自畫像與雅典學院中的拉斐爾,兩者神似的程度相當高,幾乎可以肯定就是本人。為了紀念同時期的大師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這兩位的形象也同時在畫作中以其他身份重現了。


The Last Judgement by Michelangelo (圖片來源: wiki)

米開朗基羅的神作,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ement)被收藏在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這個小區域裡,小區的天花板則是花了4年畫到眼睛會瞎掉的創世紀(Genesis)。由於西斯汀教堂全區禁止拍照,因此具體的情況只能由大家自行上網查看。並且因為想要停留參觀的人數過多,小教堂內僅能分批管制進出,所有人就跟沙丁魚一樣擠成一團然後拼命抬頭看,不時還會聽到管理員廣播命令大家不準喧嘩。Quiet~Quiet~


最後的審判是一幅描述人死亡後會往天堂或地獄的情境。請特別注意右下角有一個被蛇纏住的裸體男子,據說是被米開朗基羅討厭的人士,因此不但不給他穿衣服,還把他安排在地獄。後來因裸體被抗議後,又刻意加上一條纏繞身體並且咬住重點部位的蛇來遮羞,顯得更加諷刺。當事人有向教宗抗議這種裸體畫破壞風俗,不料卻得到一個「地獄不歸我管」的回應,結果這個被蛇咬著生殖器官的醜陋裸男形象只好遺臭萬年了。

(是不是千萬不能得罪藝術家!)



離開梵諦岡博物館,長廊直接連結到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在羅馬帝國時代(西元4世紀)已經存在,而後歷經西元1506年的改建,在西元1626年完成了現今的新教堂風貌。



教堂前方放眼望去即是聖彼得廣場。此時廣場上已經排滿了座椅,為了下午的活動開始暖身。



聖彼得大教堂無論在佔地面積或內部容積上,都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教堂。參與設計建造的主要人員有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米開朗基羅、馬德諾(Carlo Maderno)與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堅強的陣容使聖彼得大教堂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建築代表作品。


Pietà by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教堂內最振奮人心的大作便是米開朗基羅的這個聖母哀子像(Pietà, 聖殤)。它也是極少數我們在這趟旅程中能看到被玻璃罩保護起來的藝術作品,其他大理石雕塑通常會很豪邁直接擺在開放空間,甚至伸手就可以觸摸到真品呢!
會這樣保護也不是一開始就如此,而是在1972年有瘋子闖入教堂後,直接拿槌子對塑像攻擊。那次的襲擊導致聖母的手也斷了,鼻子甚至還斷裂遺失,整座藝術品差點毀於一旦。後續經過修復才勉強保住了這個珍貴的作品,但也從此開始了它被關在強化玻璃裡的禁閉人生。



近看聖母的鼻子的確有補過的痕跡,還好現代醫美技術很發達,鼻型重建術後復原良好,還是個正妹無誤。

聖母的表情溫柔婉約,喪子以後並沒有淚崩,卻給人一種說不出來十分內斂的感傷。耶穌看起來受盡折磨乾癟癟的身體軟攤在聖母的腿上,連最後一絲氣息也已經蕩然無存。

聖母的年齡看起來並不像有這麼大一個兒子的媽,先撇開凍齡有術之類的原因,主要還是出於宗教上對聖母純潔無瑕的形象反映在少女的外觀中。



教堂的圓頂一樣有壁畫裝飾,最中心透過採光罩引進光源。



內部其他的大理石雕塑作品都近在咫尺。仔細看小天使的髮絲與瞳孔的輪廓線,雕工皆十分細膩與講究。



在教堂後殿的位置有個祭壇,因為準備下午的儀式而有工作人員不斷進出做一些布置。



教堂內有許多馬賽克磁磚拼貼出仿油畫質感的壁畫,我特別拍了一張能看清楚每個磁磚小格的照片,放大以後才會驚覺這麼多漸層的筆觸真的是由無數細碎的磁磚排列而成。



這個穹頂是先前拍夜景時遠遠就能看到的圓頂地標,其內部由多個聖人圖像裝飾,頂端還有環狀的文字記載:『S. PETRI GLORIAE SIXTVS PP. V. A. M. D. XC. PONTIF. V.』,意思是『為了聖彼得的榮耀』,某某教皇某年留下。

教堂的內部還有許多其他的文字,也都是記載著建造或修補當年的一些訊息。



祭壇上已經擺設了高高的銀色燭臺插著白色蠟燭,中間的座椅推測就是教宗舉行典禮要坐的地方。

在我們走到教堂外面時,已經有看到遊覽車接送許多準備參加活動的人員進入梵諦岡,其中一部份的人士全部都是坐在輪椅上的人,因此推測活動內容有可能是祈福感恩類型的。



現任的教宗是2013年才上任的方濟各(Francesco, Pope Francis),他的作風一改以往天主教會保守八股的形式,真正把信仰從繁文縟節與經典崇拜裡頭淨化出來,成為心靈上的一種態度。尤其在面對向來敏感的同性戀或墮胎話題,古老的處理方式會變成獵巫一般想要把異類趕盡殺絕,但是他敞開了心胸,認為這些人如果也接納了神住進他們的心裡,則神不怕新的事物,他也沒有資格去評斷。



另外針對生物學與地球科學裡面講到的人類演化以及天體運行概念,守舊派的天主教人士認為這些理論都是胡謅亂蓋,但他直白的承認了現代科學,只是將神放在科學的背後默默影響。這比起上帝造人,然後又用人的肋骨變出一個女人的說法要好多了。

也因此,我在教堂裡面東張西望,看看能不能剛好遇到教宗出來採排活動,想親眼目睹一下這位與眾不同心胸寬大的教宗。



聖彼得大教堂一側有個用柵欄圈住禁止遊客進入的房間,仔細往裡頭看,竟然是一整座畫龍雕棟可比擬藝術品的特大號管風琴。管風琴依著建築物去建構本體,看起來就像與教堂全部結合在一起。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才會有演奏的機會,在這樣一個寬闊的教堂,管風琴綿長迴旋的音色一定格外莊嚴吧。



教堂各處還有許多聖人、先知或女神的大理石雕像與銅像,雖然沒有米開朗基羅大師的加持,人物身上的服裝質感,肢體動作及細微表情神態其實都還是很棒的。



我們晃了很久,才見到穿著白色袍子的人在祭壇附近跟其他感覺是神父與修女的人員交談。那個白色的袍子長得有點像教宗穿的衣服,但是比對過圖片以後,我發現教宗的衣服應該會有一個類似披肩的罩衫蓋住兩側的袖子,因此這位白袍又沒什麼頭髮的神秘人士是教宗的機率應該很低。

我們一直眼巴巴盼著守著,而他始終都沒有轉身。



結束教堂內部參觀行程以後,大約剩下不到1個小時的戶外拍照時間。

首先要為大家奉上的就是梵諦岡的特產,教廷專屬瑞士帥哥警衛(Pontifical Swiss Guard)。為了能拍出這張拿著古代兵器、穿著傳統制服,體魄高大挺拔又帥氣的警衛哥哥,可得拿著相機在洶湧的人潮中努力一番才能辦到。是說這些警衛哥哥應該也很習慣觀光客對他們瘋狂拍照的行為,所以不管我們怎麼樣拉長鏡頭橋角度,他們的表情可是絲毫不動聲色呢,反而是我們自己都快笑翻了!



梵諦岡因為國家規模很小,因此必須仰賴國家以外的資源來維持日常秩序。除了聘僱瑞士警衛來保護教宗,其他戰略型的軍隊都要倚靠義大利支援。

城市中也沒有警察機關,取而代之的是兼職守護教宗的憲兵團(Gendarmerie Corps)。如果有人在梵諦岡做壞事被抓到,也只能送到義大利去坐牢,梵諦岡本身是沒有監獄可以處理類似問題的。



在聖彼得廣場上準備揮別相處了半日的梵諦岡,縱使無緣見到方濟各教宗,內心依舊希望可以透過無私的宗教洗禮,把每個人看到屬於破損的部分逐漸修復,不管是否是信徒,不管信仰的那位神是否是同一個神,但關懷世人期許大家可以脫離貧乏苦痛的向善心思都是一樣的。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羅馬競技場的血淚史 - The blood and tears of Colosseum, Rome, Italy
上上篇: 羅馬的扭扭照 - Night photography in Rome, Italy

下一篇: 重回羅馬 - I'll be back















No comments: